欢迎来到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 文化研究 > 文化交流
 
文化研究
江苏穆斯林
金陵学派
文化交流

地址:南京市匡庐新村8号同德大厦3楼
电话:025-83580731
邮编:210024
办公邮箱:jssysljxh@sina.com

     

 
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两个优势 鼎力做好四篇文章
--江苏省伊斯兰教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文章来源:保宇建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发布时间:2015-01-06
 

  【编者按】这是我会副会长保宇建在“2014年度全国伊协秘书长联席会议”上的发言。该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江苏省伊斯兰教文化建设方面的做法、经验、成果,以及今后的设想。体现了江苏的特色,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我们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文化大省。虽然穆斯林总数相对于全省人口总数来说占比很小,但是江苏有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伊斯兰文化遗存,又有一批博闻多识、熔古铸今的伊斯兰文化专家学者,这就形成了独具江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依托这两个优势,我们在发掘整理、保护传承、研究利用、开拓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加强学术研讨,提升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层次。江苏是伊斯兰教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距今1300多年。宋代,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到扬州传教,建仙鹤寺,已有700多年历史。明代,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敕建净觉寺于南京三山街。明代后期,江苏出现了王岱舆、张中、伍遵契为代表的一批伊斯兰教学者。清代,以刘智为代表的一批阿汉双通的伊斯兰教学者,以儒诠经,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金陵学派”。民国时期,先后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中国回教协会。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一批教内外学者,为我们研究和弘扬伊斯兰优秀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会先后主办或参与了 “中国金陵学派研讨会”、“纪念蔡惟庚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执政党与宗教——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运河伊斯兰文化研讨会”等重大学术交流活动。 
       今年,举办了颇有影响的两次大型学术研讨活动。一是九月份,借助“2014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的东风,由中国伊协、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普哈丁园与运河伊斯兰文化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级别高、规模大,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伊斯兰教领域空前的学术盛会。研讨会采用“以文入会”的形式,邀请了11个省(市、区)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会,共收到论文54篇,崇论宏议,亮点纷呈,为中国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国家构建新的“一路一带”战略擂鼓助阵、添砖加瓦。中国伊协领导高度重视本次研讨会,郭承真副会长不仅到会主持,而且提交了题为《运河地区是有中国特色伊斯兰教思想产生发展的核心地区》等论文。                                                                                                                                                                                                                                                                                               二是11月份由我会和江苏省民族团结促进会共同在镇江市举行的“中国现代回民教育历史回顾与展望暨纪念民族教育先驱童琮诞辰150周年研讨会”。来自全国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研讨回民现代教育历史,纪念近代回民教育先驱童琮,回顾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对于促进地方民族特色教育,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坚持“在教言教”,提高教务工作的文化品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省伊斯兰教存在着“三个不适应”( 即阿訇队伍的数量与信教群众快速增长的趋势不适应;阿訇队伍的素质与社会的期望和担负的历史责任不适应;清真寺的数量、分布与信教群众的需求不适应)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省伊协今年分别在常州、盐城两市举办了阿訇培训班,对全省近80名在职阿訇轮训一次。除了强化《古兰经》诵读、“呼图白”演讲、教法教义等实用性课程外,还邀请伊斯兰学者举行《伊斯兰与现代化》、《哈桑•班纳政治伊斯兰思想》、《伊斯兰教的历史与文化》等专题讲座,在提高阿訇教务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促使教务工作增加文化含量,更加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在“解经”工作中,我会组织编写了《呼图白演讲集》,收录“新呼图白”15篇,已付梓印刷,即将出版。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伊协“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研讨会”精神,我们部署了以“坚守中道,远离极端”为主题的第七届“卧尔兹”演讲比赛。比赛共收到参赛稿件78篇,经审核初评,筛选出22篇质量较高的讲稿,进入现场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稿件结集印发,供各地学习参考。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卧尔兹”演讲比赛上,我省选手金存浩荣获二等奖,实现了我省在这个赛事上“零的突破”。 
       三、做好文保工作,提振伊斯兰文化的社会影响。江苏省伊斯兰教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普哈丁园、南京渤尼国王墓)和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郑和墓、刘智墓、扬州仙鹤寺、南京净觉寺),还有一大批列入市、县级文保的清真寺、墓葬、碑刻等伊斯兰文物。我们遵照“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文物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宗教部门行政指导、宗教团体督促协调、宗教活动场所全面负责、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积极参与”的要求,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今年,扬州市成功申报普哈丁园保护修缮、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方案于今年6月份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获得项目资金近400万元。高邮市菱塘古清真寺也争取到省文物部门50万资金,用于扩建三期工程。 
经南京市文物局批准,六合区对具有610年历史的南门清真寺礼拜大殿进行修复,今年10月竣工,总投资350万元。建于2004年的达浦生纪念馆正在进行扩容,投入巨资对纪念馆周围民居实施动迁,整治周边环境,将纪念馆用地由原先的3000平方米增为8300平方米,还着手搜集整理资料,对展览内容进行充实提高。以达浦生纪念馆和南门清真寺为载体,投入亿元资金建立六合民族文化社区。扩建后的纪念馆将成为以“同心同行”为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个宣传教育基地。 
       各地伊协都采取措施,对有价值的文物史料开展收集、整理和保护。如苏州市伊协邀请专业人员对清真寺内十三块记载着苏州伊斯兰教历史的石碑加以维修保护,并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字画做了修复装裱。 
       四、打造文化载体,提出与时俱进的文化工作新思路。历代先贤们把宝贵的伊斯兰文化财富馈赠给我们,我们在加以保护、利用的同时,还必须创造出更新、更多的文化产品,留给后人,让灿烂的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此,我们作了许多尝试。 
       首先是做好档案和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省伊协于今年八月召开信息与档案工作会议以后,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南通、连云港等地伊协主动争取档案局等部门的支持,争创二星级、三星级档案室,有的已经达标,有的正在创建。争取三年内全省市级伊协档案室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我会参与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江苏卷)》、《江苏伊斯兰教名人录》等文献资料都正式出版。常州市伊协自2012年就开始组织力量编撰《大运河边的常州伊斯兰教文化》一书,从宗教、民俗、社会不同层面反映六、七百年生活在常州的穆斯林以及他们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伊斯兰文化。该书已于今年11月底完稿付梓。以中国伊协的“古运河伊斯兰文化研究”课题为推手,南京市伊协启动“南京清真寺志” “南京回族名人志”、“南京回族商号志”的编撰工作。采编“三志”的口述历史及编纂资料整理工作按计划完成。《南京清真寺志》已实现第二稿打印,《南京清真商号志》纲目已完成第一稿。 
       第二是加大信息宣传力度。省伊协网站已基本筹建完毕,明年一月份正式上线。继南京、淮安伊协网站上线后,一些市级伊协正在创造条件筹办网站,为弘扬伊斯兰教正能量提供载体。省、市两级伊协编印了大量期刊、简讯等资料,扩大了宣传。南京市伊协投资20多万元建成“走进伊斯教”和“南京伊斯兰教的传承与发展”两个展览馆,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设计制作精美,自展出以来,已接待参观者两万多人次。青奥会期间,沙特奥委会主席和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第三是筹备创办“江苏省伊斯兰文化中心”和“刘智学院”,使之成为集文化研究、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教育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伊斯兰文化载体。此项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列入明年的工作计划,正在积极探讨、论证之中。 
      总之,江苏伊斯兰教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宁镇扬伊斯兰文化圈”基本形成,伊斯兰教“三支队伍”的文化素养日渐提高,伊斯兰文化深深植根于江苏这片广袤的文化沃土,与本土文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我们当以这次会议为动力,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使命,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造就新的、有生命力的伊斯兰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祈求真主襄助。阿米乃! 


 

 
网站声明 | 网站宗旨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01719号-1
地址:南京市匡庐新村8号同德大厦307室  邮编:210024  联系电话(传真):025-83580737    办公邮箱:jssysljxh@sina.com